【www.aromaearth.com.cn--软件】
中髎穴鱼飞2014-07-28 22:38:02
来源:穴位解码
中髎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出自《针灸甲乙经》,足太阳膀胱经的第33个穴位。主要治疗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 ,腰痛。
【中髎穴名解】
中,与其余三髎穴相对位处中部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中髎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 :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中髎穴位位置图】
中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3骶后孔处。
【按摩中髎穴位的作用】
缓解治疗腰痛、便秘、泄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等。
【中髎穴的功效】
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中髎穴的穴位取法】
俯卧位,在第三骶后孔处取穴。
【中髎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便秘;配殷门穴、承山穴治疗腰痛、下肢瘫痪;配关元俞穴、三阴交穴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治疗便秘、腹胀。
【按摩中髎穴的手法】
中髎穴最好采用叩击,将手握一个空拳,用拳背这个位置去叩击腰骶部,双手可以同时叩击,叩击的力量一定要大点,有明显的声音出现,刺激它,才可能通过骶神经孔,传递到盆腔里面去,来刺激里面的脏腑。
【针刺中髎穴的方法】
中髎穴直刺1-1.5寸。
【中髎穴的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三骶后孔。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第三对骶后孔间距为29毫米,与第四对骶后孔纵距是12.7~13毫米,第三骶后孔,在活体,与第三骶前孔倾斜为70度。个体也有差别。
【中髎穴的主治疾病】
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
中髎穴:便秘、月经不调、腰痛 - 艾艾贴百科胃仓,属足太阳膀胱经。胃,胃腑也。仓,存贮聚散之所也。胃仓名意指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胃腑的湿热阳气,至本穴后,因受人体重力场的作用,湿重而热的阳气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湿热阳气屯留于本穴之中,故名。
【取穴位置】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位置】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肋下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十三胸神经后支。
【功能主治】
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生殖要穴——中髎穴-疾病防治-就爱阅读网【按摩中髎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腰痛、便秘、泄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等。
中髎穴的功效: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中髎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治便秘;配殷门穴、承山穴治疗腰痛、下肢瘫痪;配关元俞穴、三阴交穴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治疗便秘、腹胀。
特效按摩:用双手缓和揉压中髎,以有酸胀感为宜,可治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精准定位:在骶区,正对第3骶后孔中。
快速取穴:同上髎的取穴方法,此时无名指所指的位置即为中髎穴。
【编者按语】
人体共有上百个穴位,对于这些穴位不可能每日一一按摩,但只有对一些关键穴位坚持按摩,就会减轻或治愈疾病,在体能、精神方面也将会与日俱增。明日给大家讲足太阳膀胱经——下髎。
下髎穴_下髎穴定位_下髎穴位位置图_下髎穴养生功效 | 人体穴位图xià liáo
下,上下之下;髎,骨隙。穴在第4骶后孔中,居下,故名。
在骶部,中 下内方,正对第4骶后孔中(图⑤)。
【图解下髎穴位的位置】位,从骨盆后面髂嵴最高点向内下方骶角两侧循摸可触及一高骨突起(髂后上棘),与之平行的髂骨正中突起处即第2骶椎棘突,髂后上棘与其之间的凹陷即为第2骶后孔,然后把无名指按在第2骶后孔上,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等距离分开,食指尖处,按压有酸胀感(图⑥)。
【下髎穴养生功效】清热利湿,通调二便。主治腰骶痛,小腹痛,肠鸣,泄泻;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按摩下髎穴作用和好处】
【经穴养疗法】刺法:直刺0.5~1.5寸。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一指禅法。
【穴位配伍调身祛病】1.配气海穴,主治腹痛。
2.配承筋穴、胞肓穴,主治腰背酸痛。
【特别说明】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