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穴长痘痘是什么原因]太阳穴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热点资讯    点击:   
字号:

【www.aromaearth.com.cn--热点资讯】

太阳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太阳穴位位置图

太阳穴的准确位置图

经外奇穴·太阳的位置原载:“在外眦五分是。”《圣济总录》:“眼小眦后一寸。”《奇效良方》:“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今多据《圣济总录》结合《奇效良方》等,定位于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中点后开1寸处。

取穴方法

取太阳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以便于实施者能够准确取穴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正坐或侧伏位,丝竹空与瞳子髂连线中点向外约1横指处取穴。

穴位解剖

太阳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颞筋膜→颞肌。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上颌神经颧颞支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下颌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肌支分布。

太阳穴的作用

太阳穴功效:清肝明目,通络止痛。太阳穴是经外奇穴,按摩此穴位可以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按摩太阳穴的作用

主治病症

穴位指压法治疗初期白内障。

太阳穴主治偏正头痛,面瘫,面痛,目赤肿痛,麦粒肿,目翳,目涩,齿痛,感冒,眩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太阳穴主治头痛、目疾。

太阳穴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太阳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偏正头痛,面瘫,面痛,目赤肿痛,麦粒肿,目翳,目涩,齿痛。为治疗偏头痛的首选穴。

保健:每日揉按太阳穴5~10分钟,有预防感冒、头痛的作用,还可美容除皱。

配伍应用

太阳穴配太冲穴、委中穴、关冲穴、风池穴、合谷穴,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作用,主治天行赤眼。

太阳穴配攒竹穴、肝俞穴、太冲穴、光明穴、肾俞穴、照海穴,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作用,主治视物易色。

太阳穴配头维穴、率谷穴、风池穴,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偏头痛。

太阳穴配印堂穴、合谷穴,治感冒头痛。

太阳穴配百会穴、四神聪穴、太阳穴,治偏头痛。

太阳穴配颊车穴、耳门穴、水沟穴、承浆穴,治口眼斜。

太阳穴配颊车穴、耳门穴、听会穴、耳尖穴、风池穴,治目睛斜视。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治偏头痛向后平刺1~2寸,透率谷,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颞部。

治三叉神经痛向下平刺1.5~2.5寸,透下关,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面颊部。

针刺时,手法不能过强,退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按揉太阳穴方法

太阳穴在眉梢和外眼角一横指的凹陷处。

两个拇指指腹分别压住左右两个太阳穴。

顺时针方向,用力稍强揉16圈儿,方向相反再揉16圈。

向下转呼气,向上转吸气。

按摩太阳穴,能加速血液循环,使脑血管通畅,促使脑动脉硬化逆转,对预防中风有效。

太阳穴凹陷疼痛

按揉太阳穴,能疏通脑部经络,去虚火,使大脑发生反馈反应,解除疲劳,清脑明目、防治头晕眼花。从而起到健脑作用。

太阳穴是颅骨骨板最薄弱的部位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额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颅骨为一层坚硬的骨板,对脑起着保护作用。颅骨骨板各处薄厚不一,平均厚度为5毫米,最厚处为1厘米。而太阳穴处的骨板厚度仅为1~2毫米,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击或挤压,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响脑的功能。

太阳穴深层颅内有众多的出血来源

在颅内的这一部位,血管分布相当丰富,因此构成了众多的颅内出血来源。起于颌内动脉的脑膜中动脉,在硬脑膜外沿颞骨鳞部向上行走,并在太阳穴处的颞骨鳞部分支为脑膜中动脉前、后两支。同时,脑膜中静脉也与脑膜中动脉相伴行。在颅内更深一层的硬脑膜下,还分布有大脑颞叶的皮质动、静脉。

如果太阳穴遭暴力打击,不仅可以因颅骨颞鳞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而且常常可以在颅骨完整的情况下损伤脑膜中动、静脉,在中颅窝基底部形成硬膜外血肿。脑膜中动脉破裂形成血肿,不仅十分迅速,而且后果极为严重。脑膜中动脉破裂,可使人立即陷入昏迷,昏迷后的间歇清醒期极短,多则不足1小时,少则只有10分钟,常常在损伤两小时后完全昏迷。如果伤后6小时仍不能有效地制止出血,即可以致命。

脑膜中动脉的两个前后分支损伤以及大脑颞叶皮质沟内的动脉损伤,会在脑膜的更深一层形成以颞区为中心的巨大颅内血肿。由于出血部位较深,因此,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所以说打击到太阳穴是相当危险的。

颞骨动脉沟和骨管成了薄弱带

由于脑膜中动脉紧贴颅骨下行走,因此在颞骨鳞部形成了非常特殊的解剖特点。太阳穴深层组织中的脑膜中动脉,在颞骨鳞部内面的骨板上形成了一条较深的骨沟——颞骨动脉沟。这条骨沟在本身就很薄的骨板上,构成了一条明显的薄弱带。打击太阳穴,往往首先容易在这条骨沟上造成骨折,而颞骨动脉沟处的骨折,又多容易累及骨沟内的脑膜中动脉损伤,引起颅内血肿。

脑膜中动脉前支则完全穿过骨板,在颞骨内面形成了一条长2厘米左右的骨管。由于骨管的存在,使脑膜中动脉前支的一段被完全固定。当太阳穴遭外力打击时,脑膜中动脉前支极易在骨管处撕裂。同时,颞骨骨折也很容易在骨管处形成.当骨折线横跨骨管时,对血管造成的损伤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颅内血肿,往往更为严重。

因此,在头部两侧的太阳穴,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致命的危险区,即以颅骨颞鳞部为中心的颅骨骨折多发区和以大脑颞叶为中心的颅内血肿多发区。

打击太阳穴破坏平衡机能

太阳穴深层脑组织是大脑颞叶。颞叶是大脑皮层的位听中枢。位听中枢支配着人的位听神经,可以通过中耳感受听觉、感受外界音响的变化。同时,还可以通过内耳“前庭装置”感受体位在空间的变化,并由此来调节全身肌肉的紧张度,维持身体平衡。因此,大脑皮层的这一区域除感受听觉,还控制着人的平衡感觉。

此外,太阳穴皮下又是“三叉神经”和“睫状神经节”的汇集之处。三叉神经传导头面部感觉,是对痛觉最为敏感的脑神经。睫状神经节是调节视力活动的重要神经节。

太阳穴一旦受到暴力打击,首先会震动大脑颞叶的位听中枢,使位听神经受到强烈刺激.造成暂时性的平衡感觉丧失,全身肌紧张调节紊乱。同时,也会刺激太阳穴皮下的神经,使人头晕、目眩、两眼发黑,平衡不能维持。因而,以一般暴力打击太阳穴虽不至于造成颅脑损伤,但很容易将人击倒。我国民间武术中过去就有“一法打太阳,拳中倒地下”的记载,以上介绍了关于太阳穴的一些简单事项,如太阳穴的位置,太阳穴的保健,太阳穴的主治疾病及需要注意点。

太阳穴解析

太阳为经外奇穴名(tàiyáng EX-HN5)。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前关、当阳。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为治疗偏头痛的首选穴。每日揉按5~10 min,有预防感冒、头痛的作用,还可美容除皱。

太阳的别名:前关(《太平圣惠方》)、当阳。

文献摘要

《太平圣惠方》:前关二穴,在目后半寸,是穴亦名太阳之穴。头风、赤眼头痛、目眩目涩,可灸。针入三分。

《圣济总录》:眼小眦后一寸,太阳穴,不可伤,伤即令人目枯,不可治也。

《针灸大成》:太阳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是穴。治眼红肿及头痛,用三棱针出血。其出血之法,用帛一条,紧缠其项颈,紫脉即见,刺出血立愈。又法,以手紧扭其领,令紫脉见,却于紫脉上,刺出血,极效。

《良方集腋》:偏正头风,斑蝥一个,去头足翅,隔纸研细为末,筛去衣壳,将末少许点在膏药上,如患左痛贴右太阳,患右痛贴左太阳,隔半日取下,永不再发矣。……头风痛坏一目,川贝母一粒,白胡椒七粒,共研末,葱头汁为丸,如柏子大,用膏药贴在太阳穴,目可重明。

《验方新编》:风火眼痛,黄丹和白蜜调敷太阳穴立效。

研究进展

流行性结膜炎:点刺太阳穴为主治疗103例,效果较好。能调整非洲流行性结膜炎引起的血象异常,促进角膜溃疡穿孔的愈合,促进角膜近期瘢痕的吸收,缩小。

头痛:配印堂,点刺放血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痛50例,效果良好。

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针刺太阳、风池,可使偏头痛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下降。针刺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

对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影响:电针太阳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具有明显的即时镇痛效应,其在头痛缓解持续时间、缓解程度、克服药物毒副反应等方面较常规西药治疗具有优势。

本文来源:http://www.aromaearth.com.cn/news/11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