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疏通】水道穴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热点资讯    点击:   
字号:

【www.aromaearth.com.cn--热点资讯】

水道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水道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水道穴位于腹部,脐下3寸,旁开2寸处《循经考穴编》。

另说水道在天枢下5寸《针灸甲乙经》;天枢下4寸《针灸聚英》;“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

水道穴位位置图

水道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仰卧位,在天枢直下3寸,关元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水道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之。

仰卧位,在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上3/5与下2/5交点,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

解剖位置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水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有肋下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分布着第十一肋间神经。皮肤由第11、12肋间神经前支和髂腹下神经前支重叠分布。脐以下的腹直肌由腹壁下动脉营养。动脉有两条静脉并行,归流髂外静脉。腹壁下血管束是确定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标志。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腹直肌外侧缘。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动脉和腹壁下动脉分布。

布有肋下神经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

水道穴的作用

水道穴意义:胃经经水在此循经下流。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归来穴。

按摩水道穴的作用

功效作用

传输胃经的地部经水。

水道有利水消肿,调经止痛,清湿热,利膀胱的作用。

水德乃长养万物之大道,水道穴处适当膀胱,为水之通路,本穴能行水利尿,主治膀胱热结,小便不通,或膀胱虚寒,痛引阴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膀胱有寒,三焦结热,小便不利。”

主治疾病

水道穴主治小腹胀满,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子宫下垂,卵巢炎,盆腔炎,不孕,小便不利,小腹胀痛,遗尿,便秘,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肾炎,膀胱炎,睾丸炎,尿潴留,水肿,尿道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腹水,脊髓炎,脱肛等。

水道穴主治小腹胀满、腹痛、痛经、小便不利。

水道穴主治小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便秘,月经不调,疝气等。

水道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胀满、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痛经等。

现多用水道治疗肾炎、膀胱炎、睾丸炎、尿潴留、子宫下垂、卵巢炎等。

水道穴主治小便不利;痛经,不孕;小腹胀满,水肿,疝气。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妇产科系统疾病:盆腔炎,子宫病,卵巢病;

其它:腹水,脊髓炎,疝气,脱肛,便秘。

穴位配伍

水道穴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痛经、不孕。

水道穴配筋缩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脊强。

水道穴配中极穴、三阴交穴,治癃闭。

水道穴配水分穴、阴陵泉穴,治全身水肿。

刺灸法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向阴部放散。

艾灸方法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水道穴解析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

水道为经穴名(Shǔidào ST2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1]。水即水液,道即道路,穴位深部相当于小肠并靠近膀胱,属下焦,为水道之所出,善治各种水肿病,故名水道。主治小腹胀满,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子宫下垂,卵巢炎,盆腔炎,不孕,小便不利,小腹胀痛,遗尿,便秘,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肾炎,膀胱炎,睾丸炎,尿潴留,水肿,尿道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腹水,脊髓炎,脱肛等。

水道穴出处

《针灸甲乙经》:水道,在大巨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水道穴名解

水即水液,道即道路,穴位深部相当于小肠并靠近膀胱,属下焦,为水道之所出,善治各种水肿病,故名水道。

水,水液,水津。水为地之阴气,五行之一。道,大道,道路,通道。《内经》:“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本穴当膀胱上系,功在治水,故名水道。

又《内经》所云“中渎之府”者,乃统言水之大意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载:“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此穴在脐下3寸,“关元”穴之旁2寸,位处下焦,膀胱之所。《甲乙经·卷九》:“三焦约,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此穴有通便利水之功,故依其主治而喻名为水道。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三焦约,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小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脊痛,胞中瘕,子门有寒,引髌髀,水道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灸水道随年壮。少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脊痛,胞中瘕,子门寒,大小便不通,刺水道入二寸半,灸五壮。

《千金翼方》:妊胎不成,若堕胎腹痛,漏胞见赤,灸胞门五十壮。关元左边二寸是也,右边名子户。子脏闭塞不受精,灸胞门五十壮;胞衣不出,或腹中积聚,皆针胞门入一寸,先补后泻。去关元左二寸;子死腹中及难产,皆针胞门。

研究进展

针刺水道穴可使肾炎患者排尿量增加,全身体表浮肿减轻。

本文来源:http://www.aromaearth.com.cn/news/11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