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横穴作用]大横穴

发布时间:2020-04-05   来源:热点资讯    点击:   
字号:

【www.aromaearth.com.cn--热点资讯】

大横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大横穴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另说大横在腹正中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

大横穴位位置图

大横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仰卧位,大横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距脐中(神阙穴)4寸。

解剖位置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大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9、10、11肋间经神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渐薄,内有腹壁浅动、静脉及胸神经前支和外侧支。腹肌由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动脉。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及第十肋间动、静脉。

大横穴的作用

特异性:大横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

大横穴意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和地部的经水。

运行规律:水湿风气向腹哀穴上行,经水循脾经下行。

功效作用:转运脾经水湿,大横有温中散寒,调理肠胃,理肠温中,通调肠胃的作用。能治肠腹气之病,为治腹痛、泻痢的常用穴。

按摩大横穴的作用

主治疾病

大横穴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泄泻,便秘,习惯性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麻痹,痢疾,久痢,肠寄生虫病,肠蛔虫症,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等。

大横穴主治腹痛、腹泻、大便秘结。

大横穴主治脾胃及局部疾患:如腹胀、腹痛、泄泻、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等。

现代又多用大横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习惯性便秘、肠麻痹、肠寄生虫病等。

大横穴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痢疾;以及肠蛔虫症等。

大横穴主治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习惯性便秘,久痢,肠麻痹,肠寄生虫;

其它: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

穴位配伍

大横穴配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腹痛、腹泻。

大横穴配四缝穴、足三里穴,治肠道寄生虫病。

大横穴配天枢穴、上巨虚穴,治绕脐腹痛。

大横穴配水沟穴、合谷穴,治癔症。

大横穴配天枢穴、足三里穴治腹痛。

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

一般直刺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平刺2~2.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平刺2.0~2.5寸透神阙治肠寄生虫症,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治疗腹痛时,可用盘旋法。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大横穴的妙用

在电脑前久坐还会伤“脾”。许多人在久坐后会感觉腰臀部不适,如腰痛、臀部结疖等。事实上,表面上看是“久坐伤肉”,但中医认为皮、肉、筋、骨、脉各有所主。其中,“脾主肌肉四肢”,如果久坐而不活动,会使脾脏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肌肉萎缩,许多人在久坐后会感觉身体困倦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脾虚还会诱发肥胖。因此,办公室一族在久坐后还可以按揉一下大横穴。

大横穴位于肚脐旁开4寸,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温中、健脾、理肠。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不理解,脾经上这么多穴位,为什么偏偏选择大横穴呢?这主要是因为大横穴的“大”,指的是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的意思。

大横穴解析

·大横。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

·肾气。肾,水也。气,天部的气态物也。肾气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腹结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气化的水湿云气,在向本穴运行的过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层次横向传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层次,水湿进一步集结在云系之中,如肾水之运行,故名肾气。

·人横。人,气血物质所处的层次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横,穴内气血运行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人横名意指穴内气血在人部横向传输。理同大横名解。

·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物质不光有天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同时还有腹哀穴下行传来的地部经水,其地部经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附注: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大横穴的意义

大横为经穴名(Dàhéng SP1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肾气。属足太阴脾经;大横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大即巨大,横为竖之对,本穴平脐,内应横行结肠,故名大横。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泄泻,便秘,习惯性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麻痹,痢疾,久痢,肠寄生虫病,肠蛔虫症,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等。

大横的别名:肾气(《医学纲目》)。

大横穴出处

《针灸甲乙经》:大横,在腹哀下三寸,直脐旁,足太阴、阴维之会。刺入七分,灸五壮。

大横穴名解

大即巨大,横为竖之对,本穴平脐,内应横行结肠,故名大横。

横,与纵、竖、直相对,又指脐。道经称脐为横津。本穴在腹哀下3寸,内应横结肠,其处至广而大,横与脐平,在脐旁之大横纹中,故名“大横”。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惊怖心忪,少力,灸大横五十壮。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灸大横随年壮。

《外台秘要》:挟脐旁,去两边各四寸五分。

研究进展

治疗内科腹痛

患者取屈膝平卧位,选择大横,用双手拇指与示指、中指的指腹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捏住所选部位的肌肉,进行3~5min,提捏20次/min。结果显示,推拿大横治疗组与654-2注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同样具有止痛的作用。

治疗便秘

有报道,依次按压大横、中脘、章门各1~2min,后改按压为顺时针方向揉摩5min。每日早、晚各1次,1周为一疗程。指压治疗后68例患者治愈42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无不良反应。

治疗尿失禁、尿潴留

针刺大横得气后,施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min,间歇行针2~3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驱蛔

针刺大横穴有一定的驱蛔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大横穴对儿童肠道蛔虫症有显效。

治疗急性胃肠炎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大横穴对于急性胃肠炎有显效。

本文来源:http://www.aromaearth.com.cn/news/1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