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府穴的准确位置图_中府穴

发布时间:2020-04-04   来源:热点资讯    点击:   
字号:

【www.aromaearth.com.cn--热点资讯】

中府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中府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中府位于前胸外上方,平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6寸处。

中府穴位位置图

中府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肩峰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当云门直下约1寸,与第1肋间隙平齐处是穴。

仰卧位,于乳头(指男子)向外2寸处,直上摸3根肋骨,于第1肋间隙外取穴。

中里巴人讲解中府穴怎么找视频

解剖位置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中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肌筋膜、胸大肌、胸小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分布着锁骨上神经中支,胸前神经的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神经中间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肩峰动脉的终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皮下组织及皮肤。胸肌筋膜覆盖于胸大、小肌,两肌之间有来自臂丛的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支配并营养此两肌。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胸腔。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锁骨上神经中间支、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分布。

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胸前神经分支,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

中府穴的作用

中府穴意义: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以肺气和脾气为主,分布为少气多血,即是气压低、温度高。

运行规律:体内的温热水湿气态物由三焦腑系统跃迁到体表系统的皮部层次。

特异性:中府是肺的募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

按摩中府穴的作用

功效作用

以水湿气态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体液及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形式来调节改变三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中府穴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清宣上焦、疏调肺气的作用。

肺居上焦,但手太阴却起于中焦,实为中焦水谷精微上输所必需。

天之清气与水谷精气在肺合而为宗气,胸中为天气与地气交会之所,天与地交其中生人,《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为宗气化生之处,气为血帅,肺主宗气,方有肺朝百脉之功能,方有宣发敷布水谷精微至全身各部的功能。故中府为宗气灌注之穴,为肺经、十二经脉循环流注之第—穴。宗气聚则人生,宗气散则人亡,故中府的穴性是贵收忌散,有肃降肺气、和胃利水之功。张介宾日:“中府,藏气也。”肺居胸中,为诸藏华盖,其脉络肠循胃,受中焦水谷之气,故对人身上中下三部之气血,具有调摄之功。《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主治疾病

中府穴主治咳嗽,气喘,少气不得息,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脓疡,支气管扩张,胸中胀闷,胸中烦热,鼻流浊涕,喉痹,胸痛,咳吐脓血,呕吐,嗳气吞酸,不下食,腹胀,肩背痛,瘿瘤,汗出,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等。

中府穴主治咳嗽、气喘、胸中胀闷、胸痛、肩背痛。

中府穴主要用于胸肺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胸痛、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肺脓疡、嗳气吞酸、不欲饮食、腹胀、喉痹及肩背痛等。

中府穴主治咳嗽,气喘,咳吐脓血,胸膺痛,肩背痛;以及肺炎,肺结核等。

肺胸病:咳嗽,气喘,少气不得息,胸闷,鼻流浊涕,喉痹,胸痛,咳吐脓血。

胃肠病:呕吐,不下食。

其他病:肩背痛,瘿瘤,胸中烦热,汗出,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

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常可在中府穴出现压痛,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中府、云门两穴俱能舒达内藏抑郁之气,治症均为咳喘、胸痛,但机理不同。中府主内、主合,云门主外、主开;中府治肺郁之症,偏重在肺气虚,云门治气不得外宣之郁,以通经行气之功居多,使阴滞之气,化云行空,畅达于阳。《针灸大成》言云门:“禁针,误刺生晕,以其升散太过也。但治壮人之郁则宜,若老人郁症,针此反伤正气,宜取丰隆引气降下,解郁而气不耗损。”

穴位配伍

中府穴配尺泽穴治咳嗽.

中府穴配肩髎穴治肩痛。

中府穴配大椎穴、孔最穴治肺炎。

中府穴配太溪穴、太渊穴、足三里治肺结核。

中府穴配定喘穴、内关穴、膻中穴治支气管哮喘。

中府穴配间使穴、合谷穴,治面肿。

中府穴配云门穴、天府穴、华盖穴、肺俞穴,治哮喘。

中府穴配风门穴、合谷穴,治寒热、喉痹。

中府穴配肺俞穴,为俞募穴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咳嗽。

中府穴配肺俞穴、大椎穴,治外感咳嗽。

中府穴配复溜穴,有生津润燥的作用,主治肺燥热咳嗽。

中府穴配意舍穴,有降气宽胸的作用,主治胸满。

刺灸法

治法: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用水针,莫灸。

针刺方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1.0寸。

直刺0.3~0.5寸;或向外斜刺0.5~1寸。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

注意:中府穴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深刺进入腋窝内,应注意向外避开臂丛神经及腋动、静脉。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中府穴解析

中府为经穴名(Zhōngfǔ LU1)。出《针灸甲乙经》。代号LU1。别名膺俞、膺中俞、府中俞、膺中外俞、肺募。中即中气;府即聚集[1]。中府属手太阴肺经。是肺的募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1]。手太阴脉起于中焦,本穴当中气聚汇之处,故名中府。多用于治疗肺虚之证。主治咳嗽,气喘,少气不得息,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脓疡,支气管扩张,胸中胀闷,胸中烦热,鼻流浊涕,喉痹,胸痛,咳吐脓血,呕吐,嗳气吞酸,不下食,腹胀,肩背痛,瘿瘤,汗出,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等。

中府穴说明

·中府。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

·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肺募。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中府何以是肺之募穴?肺经经脉的起始点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它之处?这是因为:其一,肺所主的物质为人体中比重最小的气态物,气态物在人体系统中通过运动后它总是向人体系统重力场中的最高位置聚集;其二,从不同的系统角度考察,人体中有多个不同系统层次的重力场对人体中的气态物起着制约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场,有整体的脊骨重力场,而除人体系统自身的重力场之外还有地球重力场。在以二肾为重力场坐标中心的三焦腑重力场中,离肾最远的胸上外部为最高,在以脊骨中心为人体整体重力场坐标中心的脊骨重力场中,离脊骨最远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从地球重力场来看,人体无论是平趟还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处于三焦腑系统的高位之处。由于上述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就成了在人体系统及地球系统两个重力场合作用下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气态物在中府处聚集并向肺经传输,中府也就成为了肺经募穴。)

·手足太阴之会。中府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的交会穴统一说法。(中府的气血物质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化之气,它不光包括肺的气化之气,也包括心的气化之气、脾的气化之气和肾的气化之气。由于肺的气化之气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所聚集的肺之气最多。由于脾脏的燥热之故,脾脏气化的气态物中比重较小的部分它也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聚集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中府中的气血物质分布是肺气最多,脾气其次,其它脏器的气化之气很少,肾的气化之气最少,它主要体现了肺与脾二脏的气血特性,故称手足太阴之会。)

附注: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中府的别名

膺中外俞《黄帝内经灵枢·五邪》,膺俞《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膺中俞《针灸甲乙经》,府中俞《针灸大成》,肺募《备急千金要方》,龙颔

中府出处

出《针灸甲乙经》。

《脉经》: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

中府穴名解

中,内也,里也。府,指藏财物的地方。募,汇也,聚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者,天气也。”又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千金要方·序例》:“人者,禀受天地中和之气。“张介宾曰:“中府,藏气也。”此穴在胸中,为胸中肺气结募聚会之处,系手、足太阴之会穴,因名中府。《黄帝内经明堂》:“府,聚也,脾肺合气于此穴,故名中府。”

腧穴是脏腑经脉之气汇聚之处,中府是肺气汇聚之处。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本穴为手足太阴之会、肺之募穴。募穴乃脏气结聚之处,脾肺合气于此穴,故名中府。锁下乳上为肺气出入与储藏的中间地带,故又名府中腧、膺中腧。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针灸甲乙经》:手足太阴之会。

《针灸甲乙经》:肺系急,胸中痛,恶寒,胸满悒悒然,善呕胆,胸中热,喘,逆气,气相追逐,多浊唾,不得息,肩背风,汗出,面、腹肿,膈中食饐,不下食,喉痹,肩息肺胀,皮肤骨痛,寒热,烦满,中府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上气咳逆,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针灸大成》: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啘,咳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疰,瘿瘤。

《备急千金要方》:中府、阳交,主喉痹,胃满塞,寒热。

《千金翼方》:身体烦热针中府,又灸绝骨五十壮。

研究进展

治疗支气管哮喘:实验观察表明,针刺中府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可使肺通气量得到改善、哮喘缓解。

改善肝的血液循环:用放射性核素血管内注射法,发现针刺中府可使肝血流量明显增加。

中府阻滞疗法抑制甲状腺功能:动物实验表明,通过对家兔“中府”的局部刺激及局部麻醉阻滞,可见到家兔甲状腺滤泡上皮变为扁平状,呈现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形态学改变。通过对实验疗程的改变及疗效观察,可见到甲状腺组织无过度抑制现象且较长时间后无明显恢复。

本文来源:http://www.aromaearth.com.cn/news/13772.html